找到相关内容10741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

    诚如清末 明初净土宗硕德印光大师在《袁了凡〈四训〉铸板流通序》中所云:“善恶不出身、口、意 三,既知因果,自可防护身、口,洗心涤虑,虽在暗室屋漏之中,常如面对帝天,不敢稍萌 匪鄙之心,以自干罪戾也已。...

    任宜敏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3990567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。   佛陀本生曾为王、臣、长者、婆罗门、平民、鬼神、旁生等种种角色,印顺导师说,这是印度民间传说的佛化。[7]“菩萨唯是异生”与“菩萨得为圣者”二说的不同,连带使得两者面对释迦菩萨本生谈中,菩萨曾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想知道自己命运的,不要错过--明华居士

    百会发生的(人皆会死亡),也还不肯作预备呢。我们要谈往生,是因为不论贫富贵贱,不论是否长命百岁,人始终都要面对死亡。回顾数一数,这几年间,单是歌星,发觉竟有那么多人在『不应走』的年纪,却已要黯然离世!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3691030.html
  • 东亚与和合——儒释道的一种诠释

    、“一分为多”,以至“合二而一”、“天人合一”,都面对着“一”,   都是以“一”为本根的一种表述样式或形式。这里的“二”、“三”、“多”,都可还原或   反回到本根“一”,即“统一性”。《老子》把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15891517.html
  • 商羯罗的解脱观及其思想渊源

    的人们面对的是黑暗,而对误知感到满足的人则将陷入更大的黑暗之中。对一般的知识不能盲目地赞美,因为那些都是经验知识,是误知,只有远离了知与无知的对立的真知(梵知)才是使人们脱离生死的解脱智慧。因此,无明...根本立场。因此,要想获得解脱,行为完全是无用的。   综上所述,商羯罗的解脱观实际上是拒斥一切行为,否认知行并用,去寻找真正的精神根源。从伦理道德观上讲就是要求人们遵从社会划分,既使是面对现实苦难也...

    孙晶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691538.html
  • 唐代寒山体的内涵、形成原因及后代接受

    后的描述,其中多少带有变异和浪漫的成份。而当我们追究寒山创作的时候,所面对的却是真正的乡村叙述,是民间文人发自社会底层的声音。这一事实是我们研究寒山体产生原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。   那么,寒山...

    罗时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991545.html
  • 晚明天主教与佛教的冲突及影响

     晚明时代(十六世纪晚期──十七世纪中期),当天主教耶稣会将传教范围扩展到中国时,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与西方文明迥异、传衍数千年之久的文化体系,这个文化已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导、佛道为辅翼的超稳定结构,对外来...

    马晓英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49.html
  • 宽谦法师:唯识学入门——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

    众生,怎么能行菩萨道呢?所谓般若是巧慧,并不是离冰去取水,而是冰的当下就有水,用火融化冰,冰的当体是水。理解性空,并不是离开一个地方找寻另一个地方,当然在过程中难免要抽离,暂时离开去,好好思考再回来面对...

    宽谦法师

    五明研究|宽谦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51.html
  •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

    皆空,目的在于教诫人们既不可一味地去执着"有",也不可一味地去执着"无",而应当以超然洒脱的心态去面对一切,让精神更加自由自在地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境界--涅槃。在心性及其解脱的问题上,大众部和上座部都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391557.html
  • 神会与妙悟

    于万物之中,化万物于心灵之内。从唐宋开始,士大夫面对严酷的人生与失落的精神世界,渴望在禅宗之中,讨得心灵的宁静与人生的超然。艺术作为抒情明志的器物,是人的非功利心境的转化,它与禅宗倡举的物我两冥的心境...

    袁济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991571.html